觀點&趨勢
PERSPECTIVES & TRENDS電話:023-63876532 18696576719
地址: 重慶市渝中區(qū)化龍橋翠湖天地SOHO 23-12
發(fā)布日期:1905-06-22 來源:
從泰勒原則談“把人變成機器”——由富士康12連跳想到的
“把人變成機器,是工業(yè)化進程中企業(yè)的原罪”,一位網友在富士康“十二連跳”之后,得出了這樣的結論,其實有點不太靠譜。
假如這算是富士康的原罪的話,那么,等于變相否定了泰勒的管理成就。因為被譽為“科學管理之父”泰勒發(fā)現了高效生產率的法寶,就是日復一日/年復一年的不斷重復!它的言外之意,人性層面的東西(包括了尊重人的個性、自由想象和發(fā)揮等等),對于生產率而言都是有害的。實際上,泰勒的偉大之處,就在于從農業(yè)社會向工業(yè)社會的轉折時期,發(fā)現了工業(yè)型企業(yè)(注:僅限于工業(yè)型企業(yè)、而不是其它類型企業(yè))管理的一個秘密,就是不斷重復。
“不斷重復”的一個惡果,就是把人變成機器,或者把人變成機器的一部分。
不過,我們籠統(tǒng)的不加區(qū)分的把它稱之為“惡果”,其實比這個所謂的惡果還要惡劣和糟糕。實際上,“不斷重復”乃至于成為日常生活的習慣,有一個好處,就是獲得企業(yè)組織夢寐以求的生產率。一部分中國人天真的誤以為,“只要勤勞就能致富”,某種程度上,等同于只要勤勞就能帶來較高的生產率,其實不然!實際上,即使是對于體力勞動者而言,生產率也不是通過“勤勞”而獲得的。也就是說,生產率跟人的勤勞或勤奮之間,其實沒什么聯(lián)系,而是恰好相反,把人變成機器的一部分,才是獲得生產率的一個正確的途徑。
效率這個詞,對于習慣了自由散漫的農民而言,不僅十分陌生,并且一點都不習慣。好在農民(尤其是中國農民)有一個傳統(tǒng),就是勤勞/肯吃苦,并且十分馴服聽話。這就為泰勒的“不斷重復”的生產率的技術,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社會基礎。不過,勤勞/肯吃苦,僅僅是傳統(tǒng)農民的代名詞。
一位90后的小女生在網絡上,這樣表達她的價值觀“寧愿做寶馬車的奴隸,也不做自行車后坐上的快樂小女生”??梢姡?0后新生代農民工與他們的父輩相比,價值觀截然不同。
實際上,80后/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,不僅一點都不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,而且在網絡大潮的沖擊下,就連沉默的想象力也被點燃了——“想象力”一旦被點燃,就會出現兩種結果,一種是“夢醒了”是幸事,另一種是夢醒之后卻無路可走,反而是更大的痛苦。這就把新生代的農民工,夾在了一個尷尬的境地:既缺乏勤勞/吃苦的本份,又沒有一技之長讓它們脫離體力勞動者的苦?!@并不是一個兩難選擇,而是夢醒之后無路可走。
因此,對于處在夾縫中的新生代農民工而言,“代價說”要比“原罪說”來得更為真實。
“代價說”追根溯源,可以追究到清朝的晚期??芍^“一步晚,步步晚”,當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已經顯露了機械化戰(zhàn)爭的雛形時,中國社會卻長期處于長矛梭鏢的冷兵器時代。其實,中國社會的所謂“多災多難”,只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。從世界上來看,典型的工業(yè)社會,至少是發(fā)生在一個世紀之前甚至更早,而當時的清朝政府對此卻一無所知。晚清的李鴻章迷信技術而組建北洋艦隊時,他忽略了一個事實:隨意在艦炮上曬衣服的水兵,并不具備一個現代水兵必備的基本素質——打敗仗是必然、不打敗仗是僥幸。
富士康的實際掌門人郭臺銘,曾經說過一句話:“民主是最沒有用的東西”(大意)。從富士康的“十二連跳”來看,他確實很好的餞行了他的這句“臭名昭著”的名言。
郭臺銘在最近視察深圳富士康時,面對記者們的長槍短炮,選擇了一言不發(fā)、沉默不語:他能說什么哪?難道他能夠這樣為自己辯解嗎:富士康是一家典型的代工企業(yè),做一個不斷重復的奴隸是你們的本分,又或者這樣說,假如你要做一個自由的快樂人,請你不要來富士康!顯然,他不能這樣說,唯一的選擇只能是一言不發(fā)、沉默不語。
公允的說,郭臺銘的富士康,要比中國一些更加原始的“血汗工廠”(包括克扣工資、使用童工等等),要文明得多、進步得多。
因此,我們只能從“代價說”的角度,來理解富士康的“十連跳”——由于中國的文明進步與世界的文明進步并不同步,因而,這是處在激烈轉型期的夾縫中的中國社會,應該或不得不付出的代價!或者說,富士康在不恰當的時間,出現在了中國當下的深圳——如果早20年,富士康會被當作提供較好福利的好工廠的模范,又或者,富士康不是出現在中國思想最活躍的深圳,而是出現在溫飽尚且不足的偏遠西部地區(qū),結局可能完全兩樣。
落差會產生不平衡,這其中,心理落差比經濟落差更為隱性、但也更為致命。
中國的文明與世界的文明并不同步(歷史角度來看),這個落差不僅僅體現在農民工的層面上,也體現在其它的各個領域中。就我個人熟悉的管理學領域來說,工業(yè)社會和知識社會的管理,不僅完全不同而且截然相反,譬如工業(yè)社會講究的是生產率,知識社會講究的是創(chuàng)造率等等。不幸的是,中國社會正在擺脫傳統(tǒng)農業(yè)社會的束縛從而追趕上工業(yè)社會的步伐,卻有遭遇到了知識社會的橫刀立馬。
這就造就了中國當下社會里的一個奇觀:農業(yè)社會的傳統(tǒng)觀念、工業(yè)社會的管理技術、知識社會的素質要求……,一時間泥沙具下、相互混雜,你很難清晰的分辯出來:什么是對的、什么是錯的?用當下時髦的話來說,“誰讓你不幸生在中國哪?”。這時候,就需要以一種理性的態(tài)度,來看待各種管理事件。